山西介休汪溝煤業(yè)有限公司礦井9號煤層不可采性分析
賈交成 山西省煤炭地質公司 男 1968年生,1992年畢業(yè)于山西礦業(yè)學院
13103449698
摘要 通過井下實地調查,綜合分析9號煤層原始沉積厚度、后期煤層自燃、下伏10號煤層開采引起冒落綜合影響9號煤層不可采。
關鍵詞 煤層 不可采
一、概況
山西介休汪溝煤業(yè)有限公司礦井位于霍西煤田汾孝礦區(qū)東部邊緣,介休市西南義棠鎮(zhèn)東5km處,井田內大面積黃土覆蓋,局部出露二疊系下統(tǒng)下石盒子組及上統(tǒng)上石盒子組。井田地層走向NE,傾向SE的單斜構造,地層傾角8°-15°,井田構造簡單。在井田北東側發(fā)育一條走向NW、傾向NE的正斷層(汾陽-介休斷層),井田北西側發(fā)育一條走向NE、傾向NW的正斷層(介休-汾西斷層)。
井田批采的9號煤層位于太原組,K2石灰?guī)r為9號煤層直接頂板。井田現開采下伏10號煤層,井下大巷及采區(qū)大巷沿著10號煤上分層掘進,在掘進中發(fā)現10號煤層頂板較為破碎,不易支護,由此直接揭露9號煤層到K2石灰?guī)r底,巷高3.20m左右,揭露中發(fā)現9號煤層厚度0~0.95m,成為不連續(xù)的串珠狀,局部變?yōu)榛野咨夯遥蟛坑忻簩尤紵暮圹E,變為不可采煤層,且9號煤層底板泥巖裂隙發(fā)育到極度發(fā)育,裂隙極度發(fā)育處裂隙面多為淺紅色或鐵銹色。是什么原因導致9號煤層不可采?
二、井下現場觀察結果
該礦井口位于井田西北邊界,采用斜井向南東下山開拓,主斜井沿井口到井底車場這一段料石已砌碹,大巷及采區(qū)大巷未砌碹。
1、9號煤層直接頂板:K2石灰?guī)r
K2石灰?guī)r為9號煤層直接頂板,巷道揭露處所見到K2石灰?guī)r底不平整,局部有瘤狀凸起,出現了沉積巖中所特有的同生變形構造——重荷模構造。
K2石灰?guī)r:新鮮面深灰色,裂隙面、底面為淺土黃色、淺褐黃色,質硬,裂隙發(fā)育,尤其以NE向裂隙發(fā)育,裂隙延伸長,裂隙間距40-80cm不等,其間發(fā)育有延伸較短的NW向相間裂隙。
2、9號煤層
①正常煤樣:肉眼觀察,黑色,玻璃光澤,碎塊狀,裂隙發(fā)育,條帶狀結構,以半亮煤為主。頂部煤層以暗煤或炭質泥巖為主,灰分高。煤層厚度0.30m(炭質泥巖)0.65m。
②烘烤過的煤層樣:黑色,褐黑色,弱玻璃光澤,碎塊狀,裂隙發(fā)育,條帶狀結構,以半亮煤為主。頂部煤層變?yōu)楹谏勰願A灰白色細線,無光澤。煤層厚度0.45m。
③燃燒過的煤層樣:灰黑色,粉末狀,夾灰白色細線,無光澤。厚度0.20m左右,已經過燃燒,變?yōu)楦呋姨磕唷?/span>
3、9號煤層直接底板:泥巖
9號煤層直接底板為泥巖,厚度1.10m左右,其厚度即是與10號煤層的間距。
①未經過高溫烘烤過的底板正常巖石樣:黑色,質軟塊狀,斷口平坦,質較均一,遇水不膨脹,裂隙較發(fā)育,裂隙面析出附著有米黃色粉末。
②經過高溫烘烤過底板巖石樣:淺紅色、鐵銹色,新鮮面有經過烘烤過不同顏色暈圈,裂隙極度發(fā)育,無充填,巖石多為碎塊狀,遇水不膨脹,質硬。
4、9號煤層和10號煤層關系
9、10號煤層間距1.10m左右,對于10號煤層來說,當9號煤層全部燃燒對底板泥巖進行高溫烘烤過后,9號煤層底板變的較為破碎且質硬,泥巖裂隙表面為淺紅色或鐵銹色。此處的10號煤層上分層煤質變差,水分增大,灰分增高,揮發(fā)分增加,有氧化現象。當9號煤層下部未進行燃燒,其底板泥巖正常,泥巖裂隙面為灰黑色,其下部的10號煤層煤質也相應較好。
三、井田內9號煤層不可采分析
1、煤層厚度
①沉積時原始厚度
在沉積時,井田內9號煤層沉積厚度本身就薄,有可能達不到可采厚度0.80m的要求。
②煤層燃燒再次影響煤層厚度
井田內9號煤層由于經過較長的地質歷史時期,在沉積完成后,海水入侵形成K2石灰?guī)r,經過海退,再次經過海進等反復多次相對的地殼抬升、下降或穩(wěn)定,9號煤層上覆沉積了較厚的地層,在形成9號煤層之后某一個時間段內,9號煤層曾發(fā)生風氧化和燃燒,使得留下來得9號煤層厚度再一次變薄,形成不連續(xù)的串珠狀,小于規(guī)范規(guī)定的可采厚度0.80m,煤層厚度為0-0.95m,平均0.35m,成為不可采煤層。
2、煤質
井田內9號煤層,在沉積后期,由于地殼抬升使煤層風氧化和燃燒或經過高溫烘烤,其煤質發(fā)生了明顯的變化,使煤質變差。水分比正常煤層樣增大了許多,灰分增高了許多,揮發(fā)分發(fā)生了變化,浮煤回收率極低,煤質變得更加無粘結性。煤層燃燒后,厚度變薄,甚至局部整層燃燒后留下了無可采價值的煤灰。
3、區(qū)域資料調查分析
井田位于霍西煤田汾孝礦區(qū)東部邊緣,汾(陽)——介(休)正斷層與介(休)——汾(西)正斷層之間,處于下盤位置。見圖1(9號煤層風氧化及燃燒區(qū)位置示意圖)。
據區(qū)域(汾孝礦區(qū))來說, 9號煤層屬于可采煤層。
根據本次調查,井田周圍曾經關閉的煤礦以及正在開采的幾個煤礦均發(fā)現過9號煤層由于風氧化和燃燒使煤質變差、厚度變薄等原因而不可采。
9號煤層不可采范圍較大,包括井田西南鄰的野莊煤礦(關閉),南鄰的杏元煤礦(關閉)、麻凹煤礦東北部分、洪莊煤礦、前黨峪煤礦,東南鄰朝陽煤礦,東鄰城寺煤礦,東北鄰的致富煤礦(關閉)等區(qū)域,面積約20km2。
4、沉積分析
太原組是一套海陸交互相沉積地層,該地層具有明顯的沉積旋回特征,9號煤層的直接頂板為K2石灰?guī)r,底板是一層比較穩(wěn)定的泥巖,9、10煤層之間的間距穩(wěn)定,平均1.10m。
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,9號煤層是在氣候溫和,有利于樹木生長的沼澤環(huán)境下形成的,當9號煤層沉積形成后,由于海進、海退反復多次形成多旋回沉積特征,后期由于地質構造的影響,使得包括汪溝煤業(yè)井田及部分區(qū)域抬升, 9號煤層間接暴露于大氣環(huán)境中,經過長期風氧化作用9號煤層局部進行了自燃,以致于煤層局部燃燒殆盡,殘留形成煤灰沉積物。燃燒后的9號煤層使底板泥巖經過高溫烘烤,泥巖裂隙極度發(fā)育,巖石裂隙表面形成淺紅色或鐵銹色(新鮮面為灰黑色),其泥巖之下的10號煤層也發(fā)生了烘烤現象,煤質變差。另外未進行自燃的9號煤層經過高溫烘烤后,煤層裂隙發(fā)育,裂隙面附著有烘烤過后煤層本身析出的顆粒狀薄層膠質層,煤質發(fā)生變化。9號煤層下部未進行自燃且保存完好的,其底板泥巖保存了正常沉積時巖性特征,泥巖為灰黑色,其泥巖之下的10號煤層未受到影響。
隨著地殼的運動,地殼下沉,由于9號煤層燃燒或風氧化不均一,煤的質地發(fā)生變化,使得上覆厚層狀石灰?guī)r的沉積壓實不均衡作用,造成了石灰?guī)r底面不平整,形成了瘤狀突起物,即為同生變形構造——重荷模構造。現場觀察,石灰?guī)r底面為淺灰黃色,土黃色,層狀構造,裂隙發(fā)育,局部有瘤狀凸起。
5、井田10號煤層大面積采空影響
井田內10號煤層有較大面積的采空區(qū),10號煤層一旦采空,其頂板極其破碎,頂板垮落引起9號煤層冒落,這樣會影響9號煤層開采回收。
四、結論
通過綜合分析,井田內9號煤層原始沉積厚度局限了煤層的可采性,后期由于煤層的自燃或者局部燃燒殆盡,同時下伏10號煤層的開采,進一步使得9號煤層不可采。